华体会app官网优惠:
近期,各个食品企业陆续发布了2025半年报,从业绩数据可以发现整个行业分化严重,一些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和品类创新实现了净利润的暴增,还有一些企业面临渠道变革和成本压力的双重考验而深陷亏损泥潭。这种业绩割裂既展现了部分企业在困境中实现突破的实力也暴露了行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
2025已经悄然过半,各食品企业也都陆续发布了半年报,这不仅体现了各品牌的经营策略的成果,更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的转变。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业的发展形态趋势一直非常关注,从今年各企业业绩数据看,依旧同往年一样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但割裂感似乎更严重。
先看数据,据有友食品近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46亿元到7.98亿元,同比增加40.91%到50.77%;实现归母扣非纯利润是8932万元到9667万元,同比增加46.82%到58.90%;据妙可蓝多披露的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2亿元至1.45亿元,同比增长56.29%至88.86%;东鹏饮料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同比增长36.37%。
有人欢喜有人愁,还有不少食品企业深陷亏损泥潭。良品铺子今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母纯利润是-1.05亿元到-0.7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纯利润是-1.30亿元到-1.00亿元;来伊份同样面临业绩压力,其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预计为-7000万元至-47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预计为-7600万元至-5100万元。
瓜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洽洽食品日子也不好过,交出了2011年上市以来净利润跌幅较大的中期业绩预告,其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母净利润约8000万元至9750万元,同比下降71.05%-76.25%;扣非纯利润是4000万元至5700万元,同比下降79.85%-85.86%。除了上述品牌外,香飘飘、均瑶健康、甘源食品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这种业绩的分化无疑给整个饮食业敲响了警钟,在变革期那些能够紧跟消费者需求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助力了业绩增长,而那些固步自封或者转型不及时、不彻底的企业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食品企业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价格战或者规模扩张已经难以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此次行业内半年报就是在提醒着从业者要正视市场变化,积极寻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路径,只有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深化渠道布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业绩增长的食品企业能发现品类创新成为其共性之一,某品牌明确标注增长驱动因素是新品战略成效显著,具体来看,去年下半年推出的主打“0添加防腐剂和色素、减盐25%”的脱骨鸭掌上市后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在某会员制商超中该产品长期占据“夏日开胃榜TOP1”,月销量突破20万件,月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今年新推出的两款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而且在全力发展新品的同时传统优势产品仍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某饮料品牌连续多年业绩增长的原因也在于其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这些年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品,比如在能量饮料赛道快速地增长时凭借精准定位、差异化卖点等强势崛起,在电解质水火热时凭借“一元乐享”策略快速扩张等。目前该品牌产品几乎覆盖运动补水、户外工作、聚餐畅饮等场景,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产品线也提升了品牌形象,使其在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那些业绩下降的食品企业普遍将精力和资金放到了宣传营销及价格战上,比如某品牌这些年相继启动大明星代言和大媒体传播,营销费用高涨,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饮食业价格战开打后该品牌也开始大规模降价,导致利润下滑。而且这些年该品牌经历了高层换帅、大规模降价、改变定位、拓展品类等,虽然尝试了各种层面的调整但“拳头打在棉花上”并没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这也表明在变革时期食品企业还是要将品类创新放到主体地位,从现在的大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推断,未来健康化在饮食业中或许将成为必备卖点,药食同源成分、超级食物、植物提取物、天然代糖等应用将更加常见,企业要紧跟这一趋势,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创新产品。
场景创新也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交聚会场景中具有分享属性和独特风味的食品更受青睐;运动健身后需要的是高蛋白、低糖低脂的即时补给,比如某品牌以补水场景切入电解质水市场,未来品牌也要将产品研制逻辑从“产品导向”转向“产品+场景导向”,助力品类实现长周期发展。
食品行业入局门槛并不高,一旦有爆款出现短时间内就会涌现众多相似度较高的产品,品牌研发成果难以形成护城河,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比如在休闲零食领域,某品牌推出的坚果类产品凭借独特的包装设计和优质的口感迅速占领市场,但很快另外的品牌便推出了类似产品,从包装到产品形态都高度相似,导致各品牌之间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慢慢的变多的食品公司开始寻求科技赋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升级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升级,而是从配方改良、萃取技术、原料升级到包装革新。比如在产品研制方面,某品牌的素毛肚使用蒟蒻粉和大豆蛋白复合作为主要配料,实现了每100克中膳食纤维超过4.7克,在大部分消费者心中成了健康零食的代表。
今年市场中爆火的HPP果汁背后就有技术升级的助力,相较于传统的NFC技术,HPP技术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新鲜度和营养,尤其是在药食同源成分上能有很大成效避免热损伤并更高效率、更高纯度地提取和保存这些珍贵活性成分,不仅解决药食同源成分加工中的核心痛点,还为健康饮品开辟了技术路径,谁能够先灵活运用技术创新,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
很容易被忽视的包装技术也藏着机会,在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下花了钱的人食品添加剂更为重视,尤其是一些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为此,一些品牌开始对包装升级,比如某品牌用充氮锁鲜替代防腐剂,保质期延长到6个月还保住了口感,某品牌对吸吸袋进行了升级,具有四重母婴级别保险层,让产品营养更加锁鲜等。
科技对产品结构的改变,几乎是每一次产业升级的前提,食品产业同样如此,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在饮食业的应用将愈发广泛和深入,产品升级不仅体现在配方升级、包装革新上还可能朝着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化方向迈进。
在这些业绩表现较好的企业中也大都提到了“供应链结构调整”“关键环节优化”等重要的条件的带动作用,比如某品牌声称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主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上升、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以及积极地推进各项降本增效措施。想要实现这样的突破,品牌在供应链上的建设就显得很关键,据悉该品牌这两年在牛奶深加工和国产供应链打造方面位居行业前列。
同样强调供应链作用的还有麦趣尔和春雪食品,前者通过成立新疆云智创联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探索供应链数字化与新零售模式;后者则通过“平台+冷链”和“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一直在优化生产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效应。这都显现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以供应链端建立坚实的竞争壁垒是推动食品企业快速地增长的重要因素。
现在市场需求变化太快,今天还被抢购的食品一个星期后可能就会被人们“抛弃”,供应链若迟缓就会造成库存积压、资金占用从而拖累整体业绩。未来的饮食业的竞争表面是产品的比拼,实则是供应链的较量,无论是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还是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管理高效协同,谁能在供应链上做到高效,谁就能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能轻松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所有的环节的精准控制,以此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比如某品牌从全球直采坚果,把价格压到传统渠道的70%。未来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一直在变化,供应链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能否把供应链的中间环节砍到更少,能否用数字化打通从原料到消费的人的全链路或许会成为关键因素。
快消行业有句名言“得渠道者得天下”,某品牌早些年推出能量饮料之际将抢占渠道摆在重要位置,在终端铺设了大量货柜以此迅速打开了市场。但现在的渠道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线上除了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持续不断的发展外,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凭借直播带货成为品牌重要销售经营渠道;在线下曾经辉煌的传统商超式微,而量贩零食店靠“最后一公里”优势强势抢占了部分市场占有率,会员制商超凭借高品质深受中产阶级青睐。
从各企业这两年的财报可以发现渠道变革一直在进行中,或许是现在渠道过于多样也或许是品牌策略不得当,今年业绩预减甚至陷入亏损的企业几乎都标明了“渠道转型阵痛”是一大挑战。比如靠线下连锁起家的某企业,在电商渠道和社区团购的冲击下传统门店模型遭遇严峻挑战,声称利润下降与线上渠道投入加大,线下门店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某品牌前些年的快速成长主要依托线下商超的迅速铺市,但如今线下商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直接引发其核心销售经营渠道坍塌,而且未能提前布局电商渠道,导致品牌被发展的浪潮拍打在地。
某食品品牌半年报中提及新兴渠道对增长的驱动,其中会员制商超渠道表现突出,在双方合作之前该品牌业绩在2022—2023年连续下滑,而合作之后可谓是逆转局势的关键一步,自去年开始品牌业绩增长,产品创新力加强,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添助力。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合作方的筛选也是对品牌也是一种背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品牌形象。
可见在渠道更加碎片化的时代,食品企业不能再盲目追求渠道的广泛性,而是要精耕细作,与其在所有渠道 “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渠道做深。
成本压力对于部分食品企业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某品牌直言业绩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原料采购价格上升较多,导致毛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另一品牌则表示除了棕榈油价格下降以外,人才引进、明星代言、广告宣传、新品推广以及线上线下渠道开拓等费用投入也增加了业绩负担。在成本压力下一些品牌便将可持续发展抛诸脑后,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在消费者日益将花费与价值挂钩的当下,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食品企业头顶的道德光环,而是逐渐演变为一道难以复制的隐形护城河,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新竞争力。跟着社会环保意识慢慢地加强,绿色低碳成为影响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消费决策的主要的因素,青睐可持续品牌、购买节能产品、偏好绿色出行成为新趋势。
当食品品牌与环保、可持续发展联系时,这一独特的竞争力便深入消费黏性与情感联结之中,当消费者手握一瓶标注着碳中和认证的饮品或是一包采用植物基包装的零食,其购买行为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功能需求。随着 ESG理念的普及和深化,无论是食品企业还是行业都对ESG管理上的水准更加关注。
在全球呼吁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下,饮食业不断探索可持续包装的新举措,从减少使用塑料袋、使用纸吸管到绿色包装的使用、升级包装配材及工艺、优化塑料包装结构等方式降低碳排放。比如某品牌通过“可再生农业”、“净零碳奶业”、“森林正效行动”、“无废包装策略”等举措来消除其农业活动产生的排放量,并公开其碳足迹定期更新其减排成效,很大程度上赚取了口碑。
虽然“情绪价值”一词近两年才在市场中声量愈大,但其实早就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蛋糕品牌复刻上世纪国营糕点店的包装还是国产汽水以童年味道”为情感锚点,都是基础情绪价值的体现。再深一步就是奥利奥的“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这句广告词早已超越饼干自身价值,升格为赋予消费者创意主导权的仪式符号。
现在食品种类更是琳琅满目,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不单单是食品本身,更多的是藏匿于食品背后的情绪价值,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1550亿元,其中功能性零食与情绪价值食品两大新品类贡献了62%的增量市场;根据调研67%的Z世代消费者愿意为“治愈系零食”支付50%的溢价;《2025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白皮书》也显示,Z世代中65%的人存在情绪性进食行为,这都侧面印证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从市场中的创新产品也能看出,比如某品牌冰淇淋焕新“缤纷人格盒”新包装,结合不一样的颜色和口味给冰淇淋配上了不同MBTI人格,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份认同,将冰淇淋当情绪单品卖;某品牌薯片选择了近年来很受欢迎的“表情包”黄油小熊,其温暖、可爱、甜蜜的形象与年轻人渴望被治愈的需求不谋而合,运用黄油小熊背后的文化符号,使其成为品牌沟通的语言,强化了产品的情绪价值。
现在食品正在从“填饱肚子”变成“情感载体”,情绪价值正成为食品品牌竞争的新战场,也就是说未来零食品牌卖产品不如卖情绪,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情绪营销的关键是“懂人心”,品牌需要真正了解目标花钱的那群人的情感需求,通过精准洞察和创意表达触动消费者的内心,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认同,而不是为了跟风而流于表面。
行业思考:今年各食品企业陆续发布了半年报或业绩预告,能够准确的看出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无论是获得增长的企业还是陷入亏损的企业都有共性,这也为行业未来提了个醒。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食品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不仅需要紧跟市场趋势做品类和场景创新,更要注重科技赋能,提升供应链效率,并在渠道选择上精耕细作。
上一篇: 欧美一级欧美大片做受
下一篇: 碰免费揭露视频 MBA智库 |
返回列表 |